2005年底的沈阳是寒冷的,而当您来到这里的时候,却能在严寒的天气下体会到装备制造业厚积薄发的热浪: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发的蓝天数控系统,终结了中国数控装备没有自己“大脑”的历史;机床集团收购德国西斯公司,走出了一条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创新之路;黎明公司研制的“ 昆仑牌”航空发动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沈阳航天新光集团的17项发明专利,为我国“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回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沈鼓集团设计制造的5.2万立方米流量空气压缩分离装置,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乙烯、石化等市场长达30年的垄断;沈变集团首次以主承包商的身份,联合 西门子等3家中外知名企业,中标国内特大型输变电成套工程项目,赢得8.5亿元订单;世界上第一套50万吨催化热裂解制乙烯项目在沈阳奠基建设;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医疗设备已经成为沈阳自主创新水平的代表,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与国际知名公司竞争和抗衡的力量……
昔日那个步履沉重的“老工业巨人”不见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力士。在国人期待的目光中,沈阳正重新把“共和国装备部”的重任扛在肩上,“沈阳制造”的品牌再次挺立在世人面前!这个曾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城市,又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以强大的实力应声亮剑而起!

深谋远虑装备制造是立市之本

沈阳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仅仅用了5年时间。2001年以来,新一届沈阳市委、市政府高擎起“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工业立市”的旗帜,提出“把沈阳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中心”的宏伟目标。此举一出,举国叫好,沈阳终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然而也有不小的怀疑声:当时的沈阳发展举步维艰,有能力夺回昔日的王者之位吗?

沈阳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先全力支持建立起来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阳占有142个,在全国有能力生产的210多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1/3。沈阳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许多个奇迹,整个中国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沈阳生产的机械设备。但是,俱往矣,这光荣已属于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在市场经济门槛前,沈阳向前走不动了,多年积累的“病”发作了,落后的机制、体制,沉重的债务、冗员,沈阳这列老工业基地火车渐行渐慢,再也载不动辉煌。工业重镇的地位明显弱化,在全国的经济位次逐渐后移。1990年时,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国19个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中排列第6位,到2001年已降至第15位。曾有一段时间,寻找和解决工业衰落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矛盾,成为沈阳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新一届沈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组成后,面对严峻的形势,探索沈阳未来的出路。他们认真研究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和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并结合沈阳经济的实际情况寻找沈阳的比较优势,目光最终锁在了装备制造业上。虽然经济总体下滑,但沈阳机床、输变电、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均居国内领先水平;自动化、数字化机床、电机等研究力量代表了我国最高水平;我国能生产的24类210种重点成套技术装备中,沈阳可生产其中的1/3,另外在沈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使沈阳综合科技实力一直在全国处于前列。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沈阳工业发展史,就是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史,装备制造业兴,沈阳才能兴。

但是,沈阳的领导者并没有将发展装备制造业仅仅作为自己的事情,他们看得更远。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来看,装备制造业都是这些国家高速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也是最发达的,而落后国家实现赶超战略,同样无一例外地都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基础。我国发展战略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要求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而且需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

基于以上分析,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认为,建设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以重大装备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是沈阳赢得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他们果断决定,抓住历史再次给予沈阳的重振装备制造业的机遇,以开放的思维、全新的理念,以彻底打破旧的框框的决心,吹响了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之都”的号角。

复兴之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历史虽然呈螺旋式上升,但决不会重现原来的起点。新一届沈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在新时期建设装备制造基地,不是简单的对老企业的技改,而是革命性的产业再造;企业技术改造必须与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改造、国有经济的布局改造相结合才会产生长远的良性结果。原沈阳市市长、现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政高进一步明确指出,克服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受制于人的难题是东北振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首先要继续坚持整合内部资源和引进国内外企业并重,着手建立一批产业集群,同时有选择地引入一批产品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特别是一些重要产品的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建立专业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此外,要引导企业开展联合开发,建立跨城市研发中心,形成跨地区的产品加工及出口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城际间的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思路决定出路。沈阳市委、市政府以宏大的气魄和远见卓识,采取超常的改革措施,上演了一幕幕史无前例的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为主线的大调整、大改组好戏。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羁绊,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扩展新的空间和充足的资金来源。沈阳市的铁西区是装备制造企业的密集之地,工业资产占全市的60%,工业产值占全市的62%,大中型企业占全市的75%,工业利税占全市的66%。改造老工业基地,素有“全国看 辽宁、辽宁看沈阳、沈阳看铁西”之说。但是近十多年来,铁西区老工业基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弱化了。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重点突破,下决心整体搬迁,通过重新整合,再造老工业基地创新功能。

2002年6月18日,铁西工业区与毗邻的沈阳经济开发区合署办公,联合打造铁西黄金工业带。铁西新区建立后,利用经济区的空间优势和铁西区的传统产业优势,将老工业企业逐步搬迁出中心城区,从而利用土地差价为企业解决改造与技术发展的资金。这一举措,堪称沈阳工业史上一次前无古人的大手笔,目前已搬迁了100多家企业,大半通过了合资、重组建立了新企业,并主要强化了研发机构的建设。如沈阳矿山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搬迁到新区,集团建起一片占地5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购置了数控铣镗床和数控立车等大型关键设备,并确立建设“两大制造中心、四大研发基地和制造五大成套设备”的发展新方向。沈阳机床、沈鼓、沈矿等企业也接着搬迁到这里。三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3亿元,将分别建设高水平、世界级的机床制造基地,国内领先的 通用机械研发基地和散料输送设备、矿山建材机械成套装备制造基地。

二是整合资源,对相关企业的技术资源进行合作重组,壮大科研规模。在特变电工股份公司重组沈阳变压器公司,建设国内特大型变压器批量国产化制造基地后,沈重也与机电设计院等企业和设计单位进行整体重组,成立沈重集团,建设国内领先的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沈鼓与沈阳 水泵、沈阳气体压缩机厂重组,新企业具备了设计制造大型国产化设备的能力,从而成为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三是合资合作,借“外脑”造成套设备。目前沈重集团、黎明航发集团、沈鼓集团等全市国有重点企业都在与国外大公司的合资合作上取得突破,其中沈重集团在前年3月8日,与德国维尔特钻掘设备制造公司、法国NFM技术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创建了沈阳维尔特重型隧道工程机械成套设备公司,生产“盾构”,并将此作为沈重的龙头产品。据初步预测,未来10年,国内 南方城市越江隧道和北方城市地铁工程至少需要100台隧道掘进机。前年4月份和6月份,合资公司已先后接到了为武汉过江隧道工程生产两台“盾构”和为 青海某隧道工程生产一台“盾构”的订单,合同总额近4亿元。黎明航发集团、沈鼓集团分别与美国通用能源公司在燃气轮机零部件、油气领域 压缩机维修、改造升级等方面实现了合资,目前已研制生产出20台F型燃气轮机和4台9E型燃气轮机,被中国燃气轮机发电站项目选用。此外,国有企业在引进来的同时,还大胆地走出去,实施海外并购、投资。沈阳机床集团收购德国希斯公司,直接获得大型设备的制造技术,目前,正重点为国内外电力、军工、造船、轨道交通等行业提供高精、高效大型数控机床设备。

老树新花沈阳装备走向“高精尖”

在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中,沈阳市新一届领导班子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采取一切措施支持企业在技术上的进步。他们认为,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规模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做强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精尖”产品。为此,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在全市创造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科技专项行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在他们的积极争取下,科技部将沈阳市确定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建设试点城市”。此后又将“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并作为全国重大专项之一正式实施。根据科技部和辽宁省政府对“试点城市”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沈阳实际情况,以提高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为主题,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老产业,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并使二者有机融合,相互促进。通过“示范工程”,沈阳探索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的新路子,建立了沈阳现代装备研究中心和装备制造企业中介服务体系。同时还动员组织全市各方资源,如中科院在沈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新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72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31家,累计开发新产品2150多项。

高新技术的注入,促进了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在机床、石化、冶金、矿山等4大传统装备制造业中,通过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4大信息技术,使重点企业主导产品缩短设计周期25%—30%,缩短制造周期20%—30%,降低成本10%以上,工业总产值大幅度提升。“十五”以来,沈阳市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择优选择并实施了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出一批具有“沈阳制造”特色的重大装备名牌产品,使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通用行业的鼓 风机、压缩机、工业泵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达到30%以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矿行业生产的破碎机和球磨机系列产品、双进双出磨机、MTZ系列磨煤机、大型烧结机、堆取料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4%、84%、60%、70%和90%。

对科技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竞争力的提高,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惠仁说:“改革、突破、创新就是动力之源。”“十五”期间,沈阳机床销售收入翻3番,在全国同行业率先进入“世界机床十强”。产值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产品结构实现由普通机床为主向数控机床为主的重大转变。“过去,我们害怕与国外的产品同台竞技,因为创新能力不足;现在,我们再也不害怕了。”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张伟明如是说。

“事实证明,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才使沈阳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和竞争力。”这是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对沈阳近年快速发展的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同样,事实还将证明,沈阳装备制造基地历史性的伟大复兴,正在跨越般地临近。在刚刚过去的被沈阳命名为“工业年”的2005年,沈阳为装备制造业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奠基,一年中,开工了千余个工业大项目,计划总投资705.3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913.7亿元,预计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开工项目之多、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之大,创造了沈阳工业“历史之最”。而且,沈阳还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开辟新的空间———沈西工业走廊,规划面积800平方公里。目前三个装备制造园区开始启动。一是仪器仪表园区。通过发展8大类重点产品,将建设3个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沈阳仪器仪表产业集群。二是模具制造园区,重点发展汽车覆盖件模具产品、精密大型压铸模具,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冲压模具和铸造模具制造基地。三是铸锻生产园区。以扩建和改造沈重热加工中心为依托,用5年时间建成亚洲最大的重型模锻和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此外沈西工业走廊还将建设化学工业区、冶金深加工产业园和建材工业园,不仅要建成沈阳大规模工业集聚区,而且要建成辽宁中部城市群重化工业发展的平台。

折取一枝入城去,使人知道已春深。沈阳正在托起装备制造业未来的希望,正在把“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的梦想变为现实!

沈阳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最先全力支持建立起来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165个工业门类中,沈阳占有142个,在全国有能力生产的210多种成套设备中,沈阳占1/3。沈阳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许多个奇迹,整个中国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沈阳生产的机械设备。

装备制造业是沈阳工业的主导和根基。据2004年初统计,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622户,资产总额1017.6亿元,从业人员21.3万人。经过“十五”以来的不懈努力,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已成规模。200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00年的48%提高到2005年的60%以上。其中,机械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536亿元,比2000年增长310%;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97亿元,比2000年增长240%;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20亿元,比2000年增长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