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
2025 年物流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启动,支持单体库容 2 万立方米以上的冷藏库、冷冻库新建及改扩建项目,以及存量冷库智能化改造等。项目需完成审批备案、土地规划等手续,自筹资金落实且未获其他中央资金支持。
政策解析
2025 年中央财政持续加大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规模化、智能化冷库建设。政策强调项目合规性与资金使用效率,要求项目单位未列入失信名单,且已开工但主体工程未完工。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冷链物流网络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升级,助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二、重点项目落地与区域布局
天津生态城 10 万吨级冻品项目
引入肉类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 20 万吨,覆盖京津冀市场,配套保税仓库及多元化服务。
银川四季鲜市场二期
规划建设冷库、冷链分拣中心等,总投资 13 亿元,分阶段推进,预计 2028 年完成。
广元川陕甘冷链物流园
总投资 5 亿元,建成后冷链年均交易能力 15 万吨,填补川陕甘结合部空白。
项目解析
天津项目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保税仓储与加工能力提升,打造国际冻品集散地,推动区域冷链产业升级。
银川项目
作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重要载体,其分期建设模式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规划,强化宁夏特色农产品外销能力。
广元项目
结合区位优势,通过 “冷链 + 粮食” 模式,推动川货出川,助力成渝地区粮食安全保障。
共性特征:多地项目聚焦 “冷链 + 产业” 融合,强化区域枢纽功能,响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规划。

三、行业挑战与代表建议
原文摘要
全国人大代表莫富元指出,冷链物流面临基础设施短板、运营成本高、人才紧缺等问题,建议财政支持与税收减免。
代表李建卫建议加快偏远地区冷链建设,推广新能源运输,构建 “生产基地 + 冷链配送 + 销售终端” 模式。
问题与对策解析
基础设施不足
城市冷仓与干线冷车资源短缺,需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及地方配套政策(如江西支持冷链企业上市融资)补足短板。
成本压力
智能化改造与设备投入大,需财政补贴(如 “以奖代补”)及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负担。
人才缺口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同时优化行业就业环境。
政策呼应:国家发改委《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5)》明确提出发展冷链新业态、培育骨干企业(摘要 3),与代表建议形成协同。
四、技术创新与绿色转型
原文摘要
广元物流园
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配备充电桩,实现绿色能源利用。
玉湖冷链(武汉)
建设智能化冷库,应用自动化设备,年交易额预计达 100 亿元。
技术解析
绿色化
光伏 + 充电桩模式降低能耗,符合 “双碳” 目标,成为冷链园区标配(如洋山港项目)。
智能化
自动化仓储、5G 物联网技术提升运营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行业趋势:冷链物流正从传统仓储向 “智慧化 + 低碳化” 转型,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技术。
五、民生保障与应急能力
原文摘要
乌鲁木齐高新区
扩容 “城市冰箱”,建设多温区冷库,保障生鲜供应。
石家庄冷链基地
承担京津冀 “菜篮子” 保供功能,集成中央厨房、海关监管等服务。
功能解析
民生保障
通过城市冷链集配中心缩短生鲜流通链条,降低损耗,稳定价格。
应急能力
冷库兼具应急物资储备功能,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总结
2025 年冷链物流冷库项目呈现三大特征:政策驱动下的规模化扩张、技术升级推动的绿色智慧转型、区域协同助力的民生保障强化。未来,随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网络的完善,冷链物流将成为乡村振兴、消费升级与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撑。
参与评论
共收到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