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制冷剂行业企业纷纷交出亮眼成绩单,东阳光、永和股份、理文化工、中欣氟材、联创股份等企业在营收与利润上均有出色表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驱动因素,同时也预示着下半年行业发展趋势。
  政策红利:配额制度重塑市场格局
  第三代制冷剂实施配额制度,成为行业变革的关键推力。以东阳光为例,手握 6 万吨生产配额,尽享政策红利。随着配额落地,市场供给结构优化,稀缺性凸显,推动制冷剂价格攀升。东阳光化工新材料业务营收同比劲增 47.57%,毛利率飙升近 20 个百分点,净利润随之跨越式增长。永和股份同样凭借 5.82 万吨的 HFCs 配额优势,协同产业链资源,完善产销联动机制,氟碳化学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6.02% ,产品平均毛利率增加 12.15 个百分点,展现出配额政策下头部企业强大的市场掌控力与盈利能力。
  成本管控与价格优势
  在复杂市场环境下,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理文化工上半年营业收入虽与去年持平,但能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显著下降,盈利上升 36.0%,毛利率提升 7.4 个百分点至 36.3%。通过加速工厂自动化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人工等成本支出。而其他企业如中欣氟材,尽管面临萤石矿价格高位、下游需求不足困境,仍通过优化内部管理、调整生产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本压力,实现营收增长 19.81%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123.40%。价格方面,制冷剂产品价格因政策及市场供需变化而上涨,部分企业通过精准定价策略,在成本与售价间找到平衡点,扩大利润空间。
1
  产品结构优化与高端化布局
  众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进军。永和股份含氟高分子材料现有产线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稳步提升,邵武永和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中欣氟材持续深耕含氟高性能聚合物(PEEK 材料单体 DFBP、光学镜片材料单体 BPEF 等)、含氟新能源及电子化学品(钠电电解质 NaPF6、锂电添加剂 LiTFSI 等)、含氟新型环保制冷剂(第四代制冷剂 R1234ze/yf 等)领域,在高端产品市场实现突破,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营收同比增长 28.85%。产品结构优化不仅丰富了收入来源,还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高附加值产品的逐步放量,有力拉动利润增长。
  价格波动与供需再平衡
  下半年,制冷剂价格仍将是市场焦点。一方面,配额制度持续影响供给端,随着企业对配额的消化与利用,供给量将在一定区间内稳定。但如果需求端出现超预期变化,如冷链物流、空调制冷等行业旺季需求爆发,或国际贸易形势改善带动出口需求增长,价格有望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上涨。反之,若需求疲软,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价格竞争可能加剧,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从供给看,企业可能通过技术改造、产能扩充等方式,在合规范围内提升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提升自身竞争力,促使供需关系进一步调整与平衡。
  技术创新加速
  随着环保要求趋严和行业竞争加剧,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制冷剂领域,第四代制冷剂研发与应用将加速推进。联创股份已储备商业化工艺技术并具备万吨级产能,其他企业也纷纷布局。同时,在生产工艺上,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技术将广泛应用,如理文化工推进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应用打造 “绿色工厂”。在产品研发方面,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高性能、定制化制冷剂产品将不断涌现,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技术领先企业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
  市场竞争与行业整合深化
  行业头部企业凭借资金、技术、配额等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通过扩大产能、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挤压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中小企业若不能及时跟上政策与市场变化节奏,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升竞争力,将面临被淘汰风险。在此过程中,行业整合趋势将愈发明显,优势企业可能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上下游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推动行业向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
  2025 年上半年制冷剂企业的出色业绩得益于政策、成本、产品结构等多方面因素。下半年,行业将在价格、技术、竞争格局等维度持续变革,企业需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方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