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产冷量与系统运转工况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直接的关联,其产冷量以及能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运转工况的改变以及操作管理方式的差异而发生显著变化,本文详细说明。

1、蒸发温度的影响
蒸发温度是制冷系统中的一个关键参数。随着蒸发温度的降低,压缩机需要克服更大的压力差来完成压缩过程,这就导致压缩比增大。而压缩比的增大,意味着压缩机在压缩制冷剂气体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进而使得单位产冷量的能耗增加。当蒸发温度每降低 1℃时,压缩机的耗电量会相应增加 3% - 4%。

因此,从节能和提高冷间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实际运行中应尽可能缩小蒸发温差,适当提高蒸发温度,这样既能节约电能,又能提高冷间的相对湿度,为储存物品创造更适宜的环境。

2、冷凝温度的影响
冷凝温度同样对制冷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冷凝温度的升高会使压缩机的压缩比增大,与蒸发温度降低的情况类似,这也会导致单位产冷量的能耗增加。在 25℃ - 40℃的冷凝温度范围内,每升高 1℃,压缩机的耗电量将增加约 3.2%。因此,控制冷凝温度在合理范围内,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制冷效率至关重要。
3、换热表面油层的影响
在制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冷凝器蒸发器的换热表面可能会被油层覆盖。油层的存在会极大地影响换热效果,引起冷凝温度升高和蒸发温度降低。这会导致制冷系统的产冷量下降,同时耗电量增加。

例如,当冷凝器内表面积有 0.1mm 厚的油层时,压缩机的产冷量会下降 16.6%,而耗电量则会增加 12.4%;同样,若蒸发器内表面积有 0.1mm 厚的油层,为了维持既定的低温要求,蒸发温度将下降 2.5℃,耗电量增加 9.7%。因此,定期清理冷凝器和蒸发器表面的油层,是保证制冷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

4、空气的影响
如果空气聚集在冷凝器内,会导致冷凝压力升高。冷凝压力的升高会使压缩机的工作负荷增大,进而增加耗电量。当不凝结气体分压力达到 1.96×10^5Pa 时,压缩机的耗电量将增加 18%。因此,在制冷系统的安装和维护过程中,要确保系统的密封性,防止空气进入冷凝器,同时定期对系统进行排气操作,以保证冷凝器的正常运行。

5、水垢的影响
在采用水冷式冷凝器的制冷系统中,冷凝器管壁容易结垢。水垢的导热性能较差,当冷凝器管壁结有 1.5mm 厚的水垢时,会导致冷凝温度上升 2.8℃,耗电量增加 9.7%。因此,定期对水冷式冷凝器进行清洗,去除管壁上的水垢,是提高制冷效率、降低能耗的有效方法。

6、霜层的影响
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的制冷系统,蒸发器表面容易覆盖一层霜层。霜层的存在会减小蒸发器的传热系数,降低其换热效率。尤其是翅片管外表面结霜时,不仅增加了传热热阻,还阻碍了翅片间的空气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外表的传热系数和散热面积。

当室内温度低于 0℃且蒸发器管组两侧温差为 10℃时,蒸发器工作一个月后,其传热系数将降至结霜前的 70%左右。因此,需要定期对蒸发器进行除霜处理,以保证其正常的换热性能。

7、过热度的影响
压缩机吸入的气体允许有一定的过热度,这是为了保证压缩机吸入的是干饱和蒸汽或过热蒸汽,避免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液击事故。

然而,当过热度过大时,吸入气体的比容会增加,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吸气量下,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质量减少,从而导致产冷量降低。同时,由于压缩比增大,压缩机的能耗也会增加。因此,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合理控制压缩机的吸气过热度,以保证制冷系统的高效运行。

8、压缩机来霜处理
当压缩机来霜时,如果迅速关小吸气阀以降低产冷量,这种操作方式会导致压缩机的吸气压力降低,压缩比增大,从而使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下降,相对增加耗电量。

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除霜方式,如热气除霜、电加热除霜等,在保证除霜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制冷系统运行的影响,降低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