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温家宝和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将是满面春风,两国总理将在中国主持首批商业液化天然气的到港仪式。


霍华德称这批液化天燃气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单笔贸易,对该国依赖资源的出口“极其重要”。此次运输到港的液化天然气,是中澳两国一笔长期合同的一部分,该合同金额达180亿美元,保证在25年内向中国供应天然气。

“这笔交易不仅本身很大,而且还可能开创澳中贸易的一个新领域,”霍华德在到达深圳前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

但此次液化天然气船得到的高规格迎接,只会暂时掩盖两国的失望。自2002年两国签署第一份供应合同以来,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停滞不前,两国对此感到失望。

起初,中国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准备在本10年内增加液化天然气的进口。液化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燃烧燃料,被视为是增加能源供应、降低国家对煤炭过度依赖的关键。煤炭造成的污染较大。

深圳附近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按照原计划是中国沿海地区约14个终端中的第一个,其卸载的液化天然气用于电厂发电和中国家庭。

但由于中国国内的能源市场监管严格,而全球天然气价格猛涨,中国使用液化天然气的宏伟目标进退维谷。过去3年来,全球天然气价格已上涨了一倍多。

自2002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和印尼的供应商签署两份合同以来,中国未能进一步谈判新的液化天然气交易,不愿支付高于最初交易的价格。

中国政府保留国内价格控制权的决定,意味着进口液化天然气基本上无法与比较便宜的煤炭竞争。

随着中国降低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达不到北京原定在2010年达到的8%的目标),到2010年,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的数量将会减少至4、5个。

中国想效法2002年与澳大利亚Woodside Petroleum达成的交易,这不难理解——该合同锁定了液化天然气的价格,而当时对应的油价只有每桶20至25美元。对中国的许多电力供应商来说,市场上天然气短缺是灾难性的,这些电厂因没有天然气作为燃料而被迫关闭发电机组。

中国-新加坡合资的上海漕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Shanghai Caojing Cogeneration)一位高管昨天称,被迫停机后,该公司上半年已损失6000万元人民币(合750万美元)。

“随着消耗量开始上升,到冬天情况将会更糟——家家户户的浴室、摩托车以及大型工厂都在争取供应,”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管称。“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发电机组。任其闲置是巨大的浪费。”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敦促澳大利亚和其它出口方提供折扣价格,理由是中国将是极好的长期市场。

这个策略也反映在铁矿石等其它大宗商品领域。在铁矿石价格问题上,中国一直在竭力避免支付不断上升的全球价格。

中国的立场令天然气出口商感到受挫和恼怒,它们进行了抵制,并将大部分可用资源出售给了日本和韩国,另一部分安排给美国。

能源咨询机构——剑桥能源研究协会(CERA)的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在北京说:“如果你能在别处获得更好的市场,为何还希望卖给中国呢?”